上午,读了山河社团交流群里极冰社长发的一篇佳作《秋逝》,作者是山泉老师。这篇散文被荐为山河社团的第一篇绝品,而且被通过了,说明它的确非比寻常。
交流群里的文友们纷纷竖大拇指,各种赞美之词争奇斗艳。
我静下心来,字字句句品读了一遍。的确,这是篇不可多的好文,称之为绝品,我服。
之前没读过山泉老师的作品,不了解作者。通过这篇文,我知道了他的大概经历。他和我一样,也是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,他笔下的那个小村和我生活过的那个小村甚至也有八九分像,他的这份情感,我也有,所以读这篇文,有知音之感。
写乡愁,写故乡物是人非的作品非常多,但能够写到山泉老师这般精彩的,少。他把你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,都畅快淋漓得表达出来了,哀而不伤。
这种感觉,李白体会过,当年他游武汉黄鹤楼时,看到眼前壮丽的美景,逸兴遄飞,正在酝酿一首诗时,忽然看到了崔颢的《黄鹤楼》,读罢,叹服不已,意兴阑珊,留下了十四个字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。然后,怅然而去。李白一生恃才傲物,极少服谁,这次,他彻底服了崔颢。
说这个故事,并非自比诗仙。李白,巍巍泰山,我,虽自称妩媚青山,实一小土包而已。
因为我之前也写过故乡系列的散文,甚至也写过一些自己觉得很得意的文字。可是,读完山泉老师的这篇文章,我才觉得他对故乡的深情表达真的是一坛百年陈醋的茅台,而我的那些东西,顶多也就算是地瓜烧一类的散装劣质白酒,或者不叫酒,应该是酿坏了的酒,更像醋。
文贵情真,文贵情深。读山泉老师的文字,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些字里行间涌动的一腔真情、一腔深情。他写的是他,又不全是他,他写的是一代人,独特的一代人对故乡的那种独特的情感。这种情感,越是有相似经历的人,越能感同身受。
许多没有类似生活体验的人赞美这篇文,多从作者描写事物如何生动,如何穷形尽相,语言文字功夫如何老到等外在表现去评价。这些当然是作者的长处,但最感人的其实还是作者深沉而丰富的情感,而那些文字,只不过是情感的外壳。作者以情御文,所以所有的文字都是鲜活的,充满了感染力的。
一腔深情,在酝酿了几十年后,喷薄而出,能不感人吗?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,这就是山泉之音。
当然,就像人无完人一样,文也无完文,再怎么伟大的艺术作品,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。所以,我们所读到的那些精品也好,极品也好,绝品也罢,并非没有缺点,只不过瑕不掩瑜罢了。
山泉老师的这个作品,还是有一些瑕疵的。比如有些引用的诗句或者熟语,并不恰切;有些语句的表达还不够简明;有些词语、标点的使用还不够准确规范等等。
因为我读到的是编者改动过的文章,所以我不知道这些瑕疵是作者造成的,还是本来作者说得挺好,编者给改坏了的。这里并没有冒犯编者的意思,我自己也做着编辑工作。据说,许多很自信的作家就有要求,文章发表,不能改动,我很欣赏这样的自信,那背后是深厚的实力呀。
我自己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,前几年,我写过一篇散文《拾栓栓牛》,里面有这样一句“带着战利品,凯旋”。结果,选入某书,发表的时候,不知哪位可爱的编辑,画蛇添足,给改成了“带着战利品,胜利凯旋”,本来挺好的一句话,愣是给改成了一个大病句,让人啼笑皆非。
所以编辑们在编辑文章的时候,除非有十足的把握,最好不要轻举妄动,改动时,最好征求一下作者的意愿,如果问题太多,那就打回让作者自己改。
我把自己读后的感想和建议,发到了群里,没有任何反应,也许大家会觉得我这个人鸡蛋里挑骨头,你一个连精品都写不出的,有什么资格评价人家的绝品,太不识时务了吧!人家都在唱赞歌,你却偏偏唱反调。就像朝云评价苏大学士的话:您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。
很高兴,我常常后知后觉,自己很多时候真的很迂,常常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,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我,至少,活得真实
读《秋逝》杂感-太阳集团tyc5997
声明:本网站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,其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网址的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。